侗寨里鼓楼下话防火 无人机监测站盯火险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筑牢林火防线
侗寨里鼓楼下话防火 无人机监测站盯火险
“大家都开始春耕了吧,农事活动要注意用火安全,需要野外用火的人员过来签订用火承诺书。”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党支部书记石燕能同村民围坐在鼓楼内,共议春耕备耕安全事项,并引导村民签订用火承诺书。
近年来,三江县各乡镇、村屯利用鼓楼等场所,用侗语讲解森林防火知识,用琵琶歌、多耶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引入夜视无人机,建设气象因子监测站,开展“智慧林火”“救援通”业务系统融合等,多措并举筑牢森林防火屏障。
琵琶歌、多耶舞里了解防火知识
三江县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高达79.73%,辖区内居民由侗、苗、瑶、壮、汉等民族人口构成,其中侗族人口占58%。如何结合民族特点,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鼓楼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个大火塘,楼门前是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凉;寒冬腊月,大家来此围炉烤火,唱歌、弹琵琶、讲故事。
该县各乡镇利用这个平台,在重要节假日、重点森林防火期,组织侗族群众来到鼓楼前,在讲政策、话发展、听民声的同时,向群众宣传防火知识。
“山林失火祸村寨,父老乡亲亦受害。”3月4日,和里三王宫庙会在该县良口乡和里村举行,三江县应急管理局积极策划组织,在庙会中穿插了不少与森林防火相关的节目。
侗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近年来,该县应急管理部门组织侗族民间艺术家,结合侗族传统节日庆典和民间故事,创作森林防火琵琶歌、多耶舞等节目,将侗族民俗文化与森林防灭火知识宣传相融合,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经过宣传引导,该县群众防火意识持续增强,逐步构建起“五户联勤”“十户联防”的森林防火机制,不少村寨将森林防火纳入村规民约,推广村(居)民防火协作共管机制,逐人逐户签订用火承诺书,林区毗邻地区、单位、林农签订联防协议书,构建一线联防联控责任体系。
侗寨依山傍水,其消防安全常常直接关系到森林防火工作。近年来,该县政府大力开展水改、电改、灶改、寨改等少数民族村寨改造工程,助力森林防火工作。该县划大寨为小寨,把村寨分隔成若干防火区域;新建消防水池,铺设供水管网,安装村寨消火栓;对农户进行电气改造,重新敷设电气线路;修建节柴灶,硬化火塘地面,减少厨房火灾隐患;推行传统外形的新式建筑,以同时满足防火和传统文化传承需求。
此外,当地政府和应急管理、消防救援部门还通过加强村寨防火队伍建设、开设防火通道等措施,强化森林防火工作。
从监测预警到扑救恢复全流程协作
“无人机飞低一些,看看他们的防火隔离带开设情况如何。”近期,春耕农事用火需求增多,三江县应急管理局根据野外用火审批情况,借助无人机巡查监控农事用火。
三江县应急管理局火灾防治管理股股长兼专业森林消防大队大队长杨昌豪介绍,该局通过引入夜视无人机、高性能以水灭火装备等,大幅增强森林火灾防范能力和前线灭火战斗力。
“最近都是阴雨天,温度低、湿度大,火险等级不高。”杨昌豪打开手机里的“广西森林火险平台”APP(森林火险监测预警系统)对笔者说。
广西以森林防火常态化防控重点区域为核心,依据森林防灭火重点市县区分布情况,建设了一批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并同步建设了与之配套的森林火险预警平台。各站点监测数据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上传至平台,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024年底,三江县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3个气象因子监测站投入使用。该监测站能够精确预测火险等级,对火灾风险进行预警,提升火灾监测覆盖率、识别准确率。气象因子监测站广泛应用于科研、防灾、农业、能源等领域,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技术,实时收集数据并传输至数据中心。该县林业、应急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气象因子监测站进行火险等级评估和长期趋势分析,减少火灾隐患,可以发现早期火情并预测烟雾扩散趋势;在扑救森林火灾时,可以动态优化灭火策略并保障人员安全。
该县还对应急管理、林业、气象等部门的“智慧林火”“救援通”业务系统进行融合,各部门共享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化指挥调度系统,并发挥专长,深化协作配合。
“智慧林火”业务系统整合卫星火点监测、气象站温湿度数据,可以生成动态火险地图;“救援通”业务系统根据火势预测模型,自动匹配最近的消防队、直升机基地与水源点,生成最优调度路线。通过“智慧林火”与“救援通”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各部门数据实现从分散孤立到全域汇聚,决策上实现从层层上报到平台统管,执行上实现从单兵作战到人机协同、从监测预警到扑救恢复全流程协作配合,从而持续推动森林防火工作向事前预防转型。